close
葉慶炳老師是我讀中文系時,常聽老師在課堂上提到的台大教授。但印象總很模糊,初入大學殿堂之時,只是耳聞,爾後的一小段經歷,讓我對葉老師的印象大增。
記得好像是前二屆縣市長選舉之前的周末吧,傍晚我從台中坐火車回台北,旁邊坐了個斯文高大的男性,感覺氣質不凡,想必不是老師就是高階主管之類,坐下來開了手提電腦,還打了幾通電話,我閉著眼睛聽到他告訴電話那頭自己的伊媚兒信箱,解釋著自己前面的英文是葉子的葉(我並沒有無聊到去記下人家的伊媚兒地址只是偷聽一下啦),喔,原來跟我媽同姓耶,說話又如此溫文,馬上對這人有點好感。
我瞇著眼睛,其實也睡不著,索性起來,看他開了手提電腦後看了一部電影,好像挺不錯,他見我醒了,跟我頜首,我也點點頭微笑回應,於是這位溫文儒雅的男子開口了,"小姐,可以一起看沒關係...."就這樣我們聊了一下,當他問我正在念哪一系?我答中文系時,他眼睛一亮,跟我說他的父親正是中文系的教授,葉慶炳。
我聽了大喜,原來是葉老師的公子,但是又心想,雖這男子談吐不錯,氣質也很好,又有禮貌,但是人不可貌相,何況我之前翻閱葉老師的書時,沒有見過葉老師的樣子,所以內心仍有些疑慮,只能說半信半疑卻又驚又喜吧。
和這位葉先生觀賞完電影後,我也差不多到了站。跟他說聲謝就下車了;內心很開心,不管是否為葉老師的公子,我在火車上仍遇上了一個很好的人,至少他很有肚量,主動開口和我分享電影。
之後回到台中,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,想印証這位男子是否為葉老師公子(父子總有相像之處吧),我找到葉老師有照片的書籍,沒想到如此之相像,沒錯,加上他的氣質非凡,談吐不俗,當下就確定我真遇上了葉老師的公子。
這段小小的經歷,讓我對葉老師的著作也充滿了好奇;除了他的中國文學史之外,這陣子我找著了他的散文,裡面不外乎談的是葉老師在台大任教的情形,書中的描寫,也間接見到了七八零年代的台灣狀態,舉凡交通(我活在車聲裡)、社會(徵婚啟事)、教學原則(給有緣的一群)...等等,都顯示出葉老師對社會各方面的關心以及教學熱情之處。
尤其是給,沒想到葉老師所提到的年輕人所犯的毛病,是沒有時空阻隔的,當時我推算應該是七零年代,沒想到在我小時候的大學生就如此像是今日的七年級作為,可見人的毛病是沒有因為時間年代而有所改變,正所謂年輕,會犯的錯誤和現代學生是一件也不差,不過當時的社會純樸,雖是犯的錯都差不多,但感覺的出來,當時社會仍有善良風俗和正義存在的。
老師對於家庭的付出也相當的努力,平日在台大上課,週間也會到各學院去兼課,空閒時還寫稿子,投給中華副刊,我小的時候他就是專欄作家,可惜我太晚拜讀作品,他老人家在1993年已經作古仙逝了。無緣和他討論寫作、人生及各方面的志向,看他的小說,就好像在旁邊跟我說話般的,那樣親切,敦敦教誨,殷切盼望學生長進的心情,躍於紙上又恍如親臨身邊。
葉老師博學多聞,文筆中卻常見謙虛,真情流露,幽默風趣,看到好笑的地方我還真能放聲大笑,老師的笑話真是幽默又接近生活,真恨自己生的太晚,無緣和葉老師見面請教學問,看完他的散文更是有這樣扼腕的心情。
每每看到老師描寫家庭孩子之處,就想到他言教身教甚深,不然怎把公子教導的如此儒雅溫文,又善體人意呢?
面對這段小小緣分,手捧葉老師散文,更是欲罷不能的勤勉讀書,遵循讀書人的教誨了。
記得好像是前二屆縣市長選舉之前的周末吧,傍晚我從台中坐火車回台北,旁邊坐了個斯文高大的男性,感覺氣質不凡,想必不是老師就是高階主管之類,坐下來開了手提電腦,還打了幾通電話,我閉著眼睛聽到他告訴電話那頭自己的伊媚兒信箱,解釋著自己前面的英文是葉子的葉(我並沒有無聊到去記下人家的伊媚兒地址只是偷聽一下啦),喔,原來跟我媽同姓耶,說話又如此溫文,馬上對這人有點好感。
我瞇著眼睛,其實也睡不著,索性起來,看他開了手提電腦後看了一部電影,好像挺不錯,他見我醒了,跟我頜首,我也點點頭微笑回應,於是這位溫文儒雅的男子開口了,"小姐,可以一起看沒關係...."就這樣我們聊了一下,當他問我正在念哪一系?我答中文系時,他眼睛一亮,跟我說他的父親正是中文系的教授,葉慶炳。
我聽了大喜,原來是葉老師的公子,但是又心想,雖這男子談吐不錯,氣質也很好,又有禮貌,但是人不可貌相,何況我之前翻閱葉老師的書時,沒有見過葉老師的樣子,所以內心仍有些疑慮,只能說半信半疑卻又驚又喜吧。
和這位葉先生觀賞完電影後,我也差不多到了站。跟他說聲謝就下車了;內心很開心,不管是否為葉老師的公子,我在火車上仍遇上了一個很好的人,至少他很有肚量,主動開口和我分享電影。
之後回到台中,這件事一直放在心上,想印証這位男子是否為葉老師公子(父子總有相像之處吧),我找到葉老師有照片的書籍,沒想到如此之相像,沒錯,加上他的氣質非凡,談吐不俗,當下就確定我真遇上了葉老師的公子。
這段小小的經歷,讓我對葉老師的著作也充滿了好奇;除了他的中國文學史之外,這陣子我找著了他的散文,裡面不外乎談的是葉老師在台大任教的情形,書中的描寫,也間接見到了七八零年代的台灣狀態,舉凡交通(我活在車聲裡)、社會(徵婚啟事)、教學原則(給有緣的一群)...等等,都顯示出葉老師對社會各方面的關心以及教學熱情之處。
尤其是給,沒想到葉老師所提到的年輕人所犯的毛病,是沒有時空阻隔的,當時我推算應該是七零年代,沒想到在我小時候的大學生就如此像是今日的七年級作為,可見人的毛病是沒有因為時間年代而有所改變,正所謂年輕,會犯的錯誤和現代學生是一件也不差,不過當時的社會純樸,雖是犯的錯都差不多,但感覺的出來,當時社會仍有善良風俗和正義存在的。
老師對於家庭的付出也相當的努力,平日在台大上課,週間也會到各學院去兼課,空閒時還寫稿子,投給中華副刊,我小的時候他就是專欄作家,可惜我太晚拜讀作品,他老人家在1993年已經作古仙逝了。無緣和他討論寫作、人生及各方面的志向,看他的小說,就好像在旁邊跟我說話般的,那樣親切,敦敦教誨,殷切盼望學生長進的心情,躍於紙上又恍如親臨身邊。
葉老師博學多聞,文筆中卻常見謙虛,真情流露,幽默風趣,看到好笑的地方我還真能放聲大笑,老師的笑話真是幽默又接近生活,真恨自己生的太晚,無緣和葉老師見面請教學問,看完他的散文更是有這樣扼腕的心情。
每每看到老師描寫家庭孩子之處,就想到他言教身教甚深,不然怎把公子教導的如此儒雅溫文,又善體人意呢?
面對這段小小緣分,手捧葉老師散文,更是欲罷不能的勤勉讀書,遵循讀書人的教誨了。
全站熱搜